养生者相信,生气会搅乱气息,耗散精气,不利于病情康复,因此应当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可是,人们难道可以对自己的怒气收放自如吗?这令研究者感到困惑。养生者确实体现了别生气的智慧。
一位六十岁的女性曾多年照料因工伤偏瘫的丈夫,现如今每个月靠着两个儿子的赡养费生活,还不幸患有尿毒症。她认为,养生就是不要做不快乐的事情,干活不要太累,这样对身体和心灵都好。一位刚从工厂工会退休的老工人对养生的理解是吃得多、睡得香,精神饱满。他的人生观相当乐观上进,尤其喜欢用伟人的人生起落故事来开导别人,称自己的一个特点是不生气,就算几个人围着骂他,一般也不会生气,但生起气来就一定要发泄,发泄完了就没事了。
正如受访养生者体悟的那般,莫生气的要诀在于保持平和,而平和就需要降低世俗生活的欲望,同时减少利己的想法。莫生气指向了养生的实质:养生属于日常生活经验,关心的是稳定而单纯的小康生活,只致力于塑造幸福生活,并不深究生与死的奥义,而幸福生活的要义就是找到快乐,不要沉溺于衰老疾病死亡等负面因素。只要能够找到乐子、使人们保持良好心态的活动,都可以算是养生,公园做操、书法、扇子舞、广场舞甚至学英语,都是养生。
为什么需要强调保持良好心态?现实背景在于,人们改变现状能力的确有限。
一位养生者过去是一名会计,四十几岁就因病早退,曾患有哮喘、心脏病多种慢性病。她与丈夫、儿子居住在狭小的家中,每天晚上都出门去跳两个小时广场舞。跳舞不仅帮助儿子获得安静的学习环境,还使她感受到了互相关心的愉快的集体氛围,暂时从住房和收入的忧虑中解脱出来。
以养生来绕过生活中的诸种限制阻碍、恢复生命力,这是一种具有韧性的体现。通过养生,人们找到了生命中的快乐,也追寻到了活着的意义,这个意义具体包含什么也是引人深思的问题。
“为我”:中式养生思想根基
别生气或者说乐观自足的传统从何而来?《万物·生命》一书以平衡甘苦、追求和谐的理论作为解释,并未指出其思想的根基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道家的传统思想找寻。
冯友兰认为道家思想的中心在于“为我”,“为我”即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,可对于什么是自己的利益,道家又分为几个派别:第一派赞成最大程度上的自我保全,适当节制欲望,杨朱思想即是如此;第二派讲究欲望满足而非延长生命,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,是为了享受而生存,应当顺从自然与万物,而非与之对抗;第三派讲究专靠节制不行,还须有修养和避害的方法;还有一派认为需要了解天道和人道,按照规律行事可以避害,老子的思想就是如此;最后一派认为灾害是偶发的,了解规律也不能避免,最好就是忘我,这是庄子的思路。v